咳嗽喘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呼吸内科就诊,作为风湿科医师温馨提示您,请一定不要忽视风湿病的筛查!可引起咳嗽、喘息的风湿疾病有多种,如各类风湿病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疾病。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简称EGPA)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浸润中小血管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属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EGPA最早且最易累及呼吸道和肺脏,绝大多数首发表现为喘息样发作和鼻-鼻窦炎症状,因此大多首诊于呼吸内科,常被误诊为难治性支气管哮喘。
EGPA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男女均可发病。国外报道的总患病率为10.7-13.0/百万,目前还缺少我国流行病学数据。
EGPA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等,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无特异性。
EGPA可累及鼻窦、肺、皮肤、神经系统、心脏、胃肠道、肾脏等多个脏器,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
5、诊断标准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分类标准:
●嗜酸粒细胞增多(≥10%或绝对值≥1.5*109/L)2022年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新版EGPA分类标准:临床标准:阻塞性气道疾病(+3)、鼻息肉(+3)、多发性单神经炎(+1);实验室及病理活检标准:嗜酸粒细胞计≥1*10/(+5)、病理示血管外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症(+2)、cANCA/抗PR3抗体阳性(-3)、镜下血尿(-1)。在排除类血管炎后,总分≥6分,诊断为中小血管炎的患者可被归类为EGPA。6、治疗原则
EGPA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受累的器官、病情是否活动等因素。EGPA的治疗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病情达到缓解后,进行维持治疗。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疾病状态,根据2021年ACR/VF指南,疾病状态分为6种,分别为:活动、重症、非重症、缓解、难治性和复发。“活动”定义为由EGPA导致的新发、持续或恶化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而非先前损伤;“重症”定义为危及生命或重要器官功能受损(如肺泡出血、肾小球肾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多发性单神经炎、心脏受累、肠系膜缺血、四肢/手指缺血);“非重症”定义为无生命或器官威胁(如鼻窦炎、哮喘、轻微的全身症状、无并发症的皮肤病、轻微的炎症性关节炎);“缓解”定义为无论是否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未出现EGPA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难治性”定义为已应用适当的免疫抑制治疗,但疾病持续活动;“复发”定义为缓解一段时间后疾病再次活动。7、预后
EGPA虽然是一种临床少见病,但属于系统性疾病,危害严重。多数患者以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等常见呼吸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无血管炎系统性表现的哮喘前驱期长,易被误诊为重度或难治性哮喘。EGPA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提高疗效,是降低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