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作为专门疾病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中都有关于水肿病的发病,治疗有详细论述。
从传统医学角度来说,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诊断多从患者的症状考虑。以下以水肿举例:
《医门法律·水肿论》—肾司开阖…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
人体水液代谢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肺之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不涩赤。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发汗,利小便;活动四肢、针刺疏通经络;活血通利之法去除人体内水分与瘀血;平时生活中注意顾护人体之阳气)。
受《内经》的影响深远,张仲景认为以部位区分具体治法,在《金匮要略·水气病》中提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医宗金鉴》中也可以看到表里上下治法之不同,“治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汗乃愈,越婢、青龙汤证也;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五苓猪苓汤证也”;
朱丹溪在内经基础上提出了阳水/阴水,并且其治疗也不仅仅是发汗利小便,有了新的变动,阳水者当以清热、利湿等之法祛邪为主,阴水者当以健脾益肾、益气温阳之类以扶正助气化为主。
现代中医家治疗狼疮肾炎患者的水肿症状,其肿多属于阴水,初起可见目下、颜面之肿,但稍加活动遍可见全身肿下肢尤甚,责之于脾肾阳气虚衰,其治法不可仅仅使用利尿之品,同时需要温补脾肾以助其脏腑,力达“标本兼治”。临床上所见医家多于使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之类加减化裁,也可以在五苓、猪苓汤之类加上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之类助肾助阳化气之品,其意都是在标本兼顾。
《景岳全书》中提到“水肿,精血皆化为水”,血可化为水,由此也可见体内瘀血停滞不动化生为水流连机体中,因此内经中提到的“去菀陈莝”实则为一治疗水肿的又一思路。王清任以“瘀血”为源头论著了《医林改错》,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认同书中提到的“诸病之因,皆由血瘀”“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运用解毒活血汤加减化裁,在水肿,蛋白尿、血尿日久而出现肾功能恶化表现兼有血瘀热毒症状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狼疮肾炎在出现上述症状,辨证为血瘀热毒证者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