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及《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降低医院围术期感染风险,提升手术质量安全。近日,市一医院经开区院区召开了以“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为主题的联席会议,医院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信息科及相关手术科室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其实抗菌药物亦是一把“双刃剑”,用对,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用错或用过,则会导致二重感染或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给后续的感染控制带来更大困难,让患者雪上加霜。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 SSI 风险。但现阶段,临床中仍存在较多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不规范问题。会上药剂科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中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围手术期该不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以及怎么用”等常见误区进行指导。感控科对近期临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监测所出现的问题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对发现的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强调了手术科室围术期管理的重要性,切实落实“感术”行动相关防控措施。
通过此次联席会议,在场医护人员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将进一步完善围术期的感染防控工作,以提高手术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障手术质量安全。
围术期抗菌药物怎样使用
一、手术切口怎么分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可能污染手术部位致感染,需预防用药。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等,需预防用药。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术前已经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使用,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二、抗菌药物怎么选
常规手术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涉及鼻窦、鼻腔、口咽部、结肠、直肠、阑尾、阴道手术及截肢术、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在选用第一、二代头孢的基础上可增加甲硝唑预防厌氧菌感染;眼科手术应局部使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预防感染;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选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甲硝唑预防感染;泌尿外科手术选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预防感染;特殊诊疗操作手术如血管(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导管内溶栓术等,严格选取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若涉及肝、胆、胰腺、泌尿系统,可选取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MRSA 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三、用药时机怎么定
1.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2.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h;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h。
四、注意事项有哪些
1.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但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④存在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患者。
2.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 ml,术中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万古霉素输注过快可出现红人综合征,其静滴时间需>60分钟,因此必须在切皮前1~2小时开始给药。
3.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